医师告诉我们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

发布时间:2016-04-21 点击数:119 次
  医师告诉我们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?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消化内科医师说到,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的生长,而患上了肠息肉是非常痛苦的,不及时治疗则会十分危险,那么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呢?下面大家就来看看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消化内科医师是怎么说的。
  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?
  1、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: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刺激肠黏膜上皮,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,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,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,或两者兼而有之,较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。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,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。
  2、饮食因素: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,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。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%是形成结、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,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%,结、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。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、直肠中的胆酸。研究表明,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、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。此外,高纤维饮食,结、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。
  3、炎性刺激:直肠黏膜的慢性炎症,如溃疡性结肠炎、阿米巴痢疾、肠结核、非特异性直肠炎、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,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。因为直肠炎症,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,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,逐渐收缩,使残留的黏膜突起,表面呈息肉状;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,而后邻近黏膜生长,将其覆盖形成息肉,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。
  4、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:目前外的研究情况表明,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。例如,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,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、直肠癌变。
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关于“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”进行了详细的讲述,对于影响肠息肉的因素中的饮食和炎症刺激我们是可以积极避免的,对此我们一定要严格规范自己的生活,同时定期地加强身体体检。
来源:北京德胜门中医院